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黨組關于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精神,6月8日,由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主辦,山東省臨沂市中級人民法院承辦,中共臨沭縣委、臨沭縣人民政府協辦的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重點問題研討會在山東省臨沭縣舉行。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全國14個省市法院系統的法官、相關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近一百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共同研討交流了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重點問題。開幕式由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環境司法研究中心主任韓德強主持,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所長蔣惠嶺,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吳錦標,山東省臨沂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于曉東,臨沭縣委書記劉飛出席會議并致辭。
蔣惠嶺在致辭中指出,司法改革在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過程中得以全面推開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在黨的十八大完成“主體架梁”后,司法改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階段。在這個新時代和新階段中,要進行的是在主體框架的基礎上對法治大廈進行深加工、精裝修。綜合配套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基本理論問題是綜合配套改革的內容,即“配哪些套”和“下一步如何配套”的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在員額制改革完成、司法責任制落實后,“放權”與“監督”之間的關系問題,繁簡分流機制建設問題,法官素質提升問題,司法改革的成效和評估機制建設問題,執行體制和機制的完善問題等。
吳錦標指出,山東省法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推動審判工作提質增效,堅定不移推進基本解決執行難,堅定不移地深化司法改革。五年來,全省法院收案625.7萬件,結案615.4萬件,結案標的額1.8萬億元,分別比上個五年上升32.9%、31%和190.7%。去年收案146萬件,結案148萬件,在全國排第五位。今年1至5月份,已經受理各類案件74.5萬件,處于全國法院第四位,結案50.9萬件,處于全國法院第三位,同比分別上升13.9%和17.4%。在推動司法責任制改革、創新審判團隊建設等方面,山東省法院進行了認真研究和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比如臨沭縣人民法院在探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方面就探索形成了以審判全流程體系、執行全流程體系、業績評價體系、監督管理體系和行政保障體系為內容的改革模式。
于曉東在致辭中說,全市法院連續五年辦案超過15萬件。去年全年收案207716件,結案192267件,同比分別上升9%和14%,全市員額法官人均結案289件,收、結案數和人均結案數均居全省首位。
劉飛表示,近年來,臨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法治環境建設,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為法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和“基本解決執行難”給予全力支持。相信通過這次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重點問題研討會的召開,必將進一步增進學術交流、展示理論成果、提升改革成效,也必將有力推動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重點問題的有效解決。
研討會上,播放了臨沭縣人民法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專題片,臨沭縣人民法院院長張星磊作了《探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臨沭聲音”》發言,對臨沭法院創新建立的審判全流程、執行全流程、績效評價、監督管理、行政保障“五大體系”進行了闡述。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熊秋紅在發言中詳細闡述了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總體規劃。她說,“推進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目標有三個:第一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第二是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第三是促進司法公正。司法體制改革所追求達到的改革成效主要有六個方面:司法資源有效配置,司法程序有序供給,司法責任有力落實,司法服務方便快捷,司法科技高度融合,法治德治相得益彰。”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景文以精準的司法滿意度評估指標為依據,詳細闡述了包括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司法公正公開、司法效率、司法便利、司法監督、法官素質和法院建設等八個方面的司法評估領域評估標準和評估數據。他說:“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人民群眾獲得感,司法評估中只有司法機關發布的客觀數據遠遠不夠,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只有專業人士的滿意度遠遠不夠,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才是關鍵”。
作為點評嘉賓,天津大學法學院教授孫佑海提出“如何檢驗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是否成功?”他給出的觀點是,“綜合配套改革就是要讓人民群眾,特別是要讓當事人和所有的訴訟參加人,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夠感受到法院辦案的公平正義”。
與會學者還圍繞司法責任制、執行績效考核、信息化建設等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和廣泛的研討,北京、天津、上海、山東等地方三級法院的部分法官代表作了交流發言。
在最后優秀論文作者代表發言階段,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孫瀟、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王玲芳、江西省景德鎮市中級人民法院歐陽國、山東省德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張小雪等法官結合審判實務,就專業法官會議、電子送達、法官法治思維養成和執行異議等具體問題作了交流發言,海南大學法學院院長王琦、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宋朝武、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心向、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張艷麗等專家學者作了點評發言。